摘要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就是要从调整生产关系着手,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种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的跃升。
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两个重点,开展功能使命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性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必然要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提供持久动力。因此,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变得日益紧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概要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国企的重大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下实现持续发展和不断突破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国企改革与发展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新领域、高技术含量,体现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跃迁,正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键指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区分了国企改革的功能使命性任务和体制机制性任务,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大方向看,新质生产力理论能够为国企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引。
具体来说,功能使命性改革就是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性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两者都旨在突出国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导向,充分发挥国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作用、产业引领(控制)与安全支撑作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对国企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改革内容是一次丰富与提升,有助于打造现代“四新”国企,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将推动国企转型升级、增强国企创新能力、提高国企社会责任履行能力、为国企培养新型人才以及拓宽业务领域和市场,从而全面提升国企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二、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企适应新时代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需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上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等措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国企须打造成为原始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加强原创性技术创新,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需的领域出发,长短结合,聚焦国企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紧迫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新增长。尤其要以原创性技术创新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国企的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
二是发挥国企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1)鼓励国企和各类创新主体协作,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2)鼓励国企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凝练出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关键领域研发投入,在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3)推动国企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重大突破。(4)加强企业间合作,以国企带动和促进民企、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
(5)充分发挥国企创新主体作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推动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6)推动行业间创新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国企要积极打造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整合本行业上下游资源,联合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引导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共同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持续增加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尚未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研发强度不高,成果产出相对较慢。可建立健全由国企牵头出资、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科创基金体系,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更为稳定而持续的资金支持。国企还可寻求同行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混改,化竞争为合作,引进技术,优势互补,争取在产业链中成长为“链主”企业。
(二)进一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国有企业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积极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要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在布局结构上实现战略转型。具体来说,当前重点工作是: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等专项行动,抓紧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快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形成标志性产品;
系统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创新国企及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模式,强化跨企业、跨领域协同,共建高效协同、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落地见效。同时,用现代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发挥国资国企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
(三)营造创新生态,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所谓创新生态,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企业、科研人员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分类建立健全以科技产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包括科技投入强度评价机制、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机制、科技成果技术评价机制、科技成果价值评价机制、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机制、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科技人才贡献率评价机制等;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更多针对性强、力度大、科技人员期盼的创新支持政策,做到应给尽给、能给尽给,指导国有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各类科技政策,从赋权松绑减负、强化正向激励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
三是对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支持,宽容创新失败,承认失败的价值;四是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强化数智技术赋能科技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五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支撑,是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持续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选拔、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国有企业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人才内生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员工的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搭建企业大学、开展在职教育,为骨干员工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和渠道,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靶向引才机制建设。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通道,利用特殊方式,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
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确保引才工作取得实效。三是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构建多序列人才晋升通道,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人才选拔机制,确保能吸引和选拔有创新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四是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能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激励机制。
要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多元分类评价人才,切实提高人才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要素贡献市场评价并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健全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政策,完善科研人员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国企加快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指能促进依靠人才、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发生颠覆性突破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就是要从调整生产关系着手,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种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的跃升。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两个重点,开展功能使命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性改革。
(
一)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有企业是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一方面,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国有企业必须要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要重点对具有行业共性的基础性、前沿性、紧迫性、颠覆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当前尤其要在芯片、高端软件、高端装备技术等领域实现尽快突破。
要加快建设国有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平台,整合全社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采取切实措施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要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吸引聚集和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要素的积极性。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国有资本应该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责任资本。
(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通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着力开展新兴产业启航行动,着重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提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扎实开展产业焕新行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更新改造、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方面要走在行业前列,引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国企要强化重点领域布局,通过市场化方式,强化国有经济在国防军工、粮食能源资源等领域的控制地位,增强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要强化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提升对运输通道的掌控力;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维护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安全;
要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协同,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维护产业安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采用市场化方式整合重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国有资源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流向具有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增强核心功能的领域,激发国企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
三)推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与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
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企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要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企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强化国有公司董事会建设,做到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国企公司治理水平。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构建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灵活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级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准方向、增强企业活力和员工内生动力。
(四)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要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制化监管水平,实施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监督工作体系,切实加强监管,为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一是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使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有活力又有秩序;
二是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指引,优化考核办法,在国企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引导国有企业因业、因企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从而规范决策与运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是要完善权责清单管理,动态优化授权事项,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提升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的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