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写字楼里,某公司CTO正对着简历叹气:“五年经验、技术过硬、服从安排——这样的候选人怎么越来越难找?”他或许没意识到,当企业用“经验+服从”的标尺丈量人才时,早已为组织埋下了慢性衰亡的基因。
许多公司的人才招聘暗藏两条铁律:第一条:经验和技能是否匹配岗位需求;第二条:是否足够“听话”,最好不问缘由、指哪打哪。
多数时候,第一条尚可妥协——经验不足者,找个师傅带一带也能勉强补足。但第二条往往毫无退让余地。管理者普遍青睐“少问多干”的追随者,而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挑战者。因为一旦被下属“问倒”,甚至被徒弟“难倒”,领导者的面子和权威便岌岌可危。
这种对“失控”的恐惧,使得不少企业用“能否被驯服”替代“能否创造价值”作为选才标尺,招进来的人一茬不如一茬,每个现任上级都成了新人发展的天花板。
对于人员密集型(而非人才密集型)企业,凭借干脏活累活的意愿、纪律和规模,也许依然可以创造相当强的护城河。但是,在AI技术“全民狂欢”的时代,对于人才及知识密集的企业而言,这道人才的天花板足以封杀企业未来的可能性。
01
COOSTRATEGY
破局之匙:领导者的被领导力
我们正站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门槛上,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个体进化能力,企业若想保持竞争力,唯有向外求才——找到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与高能级人才共舞,甚至在某些领域接受他们的领导。这考验的正是企业领导者的“被领导力”。
某新能源企业董事长的做法堪称破局典范:他要求高管团队必须包含至少一位“让自己感到威胁”的成员,并设立“反向述职”制度——每季度由技术专家向董事会讲解前沿趋势,高管需现场接受“知识拷问”。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让团队始终保持进化动力。
但现实中,更多老板陷入“招得进,用不好”的困境。某地产集团曾以千万年薪引进战略专家,却在三个月后因“意见不合”分道扬镳。症结在于:许多领导者将人才视为“高级工具”,既要其专业能力,又恐惧其思想锋芒。最终,高薪招来的人才或被钱砸弯了腰,驯化成“奴才”,或在权力博弈中黯然离场。
也有一些聪明的企业领导者深谙“距离产生美”的智慧。他们选择将人才置于外部生态网络,而非组织牢笼之中。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引入“战略合伙人”,既规避了内部权力消耗,又撬动了外部智力杠杆。正如一位制造业CEO的感悟:“让院士专家在生态中发光,比强摁进组织更有效率。”
02
COOSTRATEGY
重构人才审美:从“经验论”到“潜力论”
想要打破人才天花板,人才审美就需要重构。要用“未来式挖掘”替代“考古式筛选”:
看重“可迁移能力”而不只是“过往岗位经验”
看重“认知弹性”而不只是“专业深度”
对“冰山上的标准”,要适当放宽。比如:学历、专业、年龄等硬性门槛应遵循“非必要不放、一年内可培养不放”原则。某企业将工业互联网岗位的专业限制从“计算机”扩展至“数学/物理+数字化认证”,人才匹配度提升35%。
对“冰山下的潜力”要重点考察。比如:亚马逊不仅考察候选人的专业技能,更重点评估其是否符合“客户至上”、“主人翁意识”等亚马逊核心文化准则,他们在面试中会通过设置Buy-Box等场景问题,观察候选人是否优先考虑客户体验而非短期利润。其目的在于确保招聘到的人才既能胜任工作,又能传承和践行亚马逊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保障公司长期战略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再如:某科技创新企业以“主动性及内驱力”、“深度思考及决策”、“结果导向及创造性执行”、“协作及领导”、“沟通讨论及共创”这些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审美。具备这样的素质能力的人才,就像“硬通货”,不会随着时代前进而轻易贬值。
03
COOSTRATEGY
机制护航:让理念成为行动
如何将“找比我们更优秀的人”的理念变成实际行动?
一家公司在引入重要人才时,要求面试官(往往是一号位和高管)回答三个问题:
Ta做你的同事你愿意吗?
你愿意在某些工作上被Ta领导吗?
对于这三个问题,每个面试官必须明确回答“是”“否”或“马马虎虎”,任何一票“否”都可能让人才止步门外。
亚马逊的“Bar Raiser机制”更具穿透力:选拔内部精英担任专职面试官,他们如同跳高比赛的“抬杆者”,确保新人至少与现有顶尖员工同等优秀。这种机制倒逼管理者突破“武大郎开店”的心态,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采用类似上述案例中的干预机制,企业为寻找未来的领导者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04
COOSTRATEGY
穿透式人才管理:管一层&看三层
“管一层(直接下属),看两层(继任梯队)”已经是很多企业人才管理的标配。但一些优秀企业早已进化到“管一层&看三层”穿透式的人才管理。
第三层可能是校招的管理培训生,也可能是企业核心价值链相关职能的中层专业技术骨干。他们虽然任职中基层,但也可能是“潜力股”。因为在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时代,成熟度高、经验丰富已经不是加分项,反而可能是障碍。
对于第三层人才,企业可以:
信息喂养:定期输入行业趋势、战略全局等信息,打破信息茧房,提升他们的外部视角和全局视角;
战略试炼:让其主导探索性项目,例如某企业校招生曾带队攻克AI质检难题;
COOSTRATEGY
结语:天花板碎裂的声音
几千年前,曾子就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今天,企业若想穿越一两个周期,就必须容忍“被问倒”的尴尬,接纳“被超越”的风险,打破人才的天花板。这不仅是人才战略,更是组织存亡的生死命题。
当然,这,只是一种活法,一种选择,不是唯一的选择!说到底,非常考验企业创始人/一号位的抱负,创始人/一号位如何定义成功?如果创始人/一号位只是为了追求以自己为中心的感觉,为了自己的情绪自由,那就另当别论了。高量级人才自会敬而远之——毕竟,真正的人才可以忍受高强度工作,却难在“陪酒掼蛋”中虚耗光阴。
许多企业直到濒临绝境才惊觉,过往的“顺境”未曾积累逆势突围的人才资本,那些被压制的声音、被扼杀的创意,本可能是绝处逢生的火种。
打破人才天花板,本质是企业的一场自我革命。当领导者甘愿成为人才跃迁的发射台,而非自我复制的天花板时,组织才能真正听见——枷锁碎裂的声响,这,远比维护权威的寂静更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