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做理论性方向启示,具体还需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方案,若您对文中提及的某些观点有进一步了解的需求,欢迎随时交流探讨,共同为国企改革添砖加瓦。围绕国企改革、法人治理、估值提升、组织管控、人力资源等咨询内容,可添加微信:HuiXuanBiao2025
集团管控典型十大问题:
(本期内容)
一、业务越做越多可业绩越来越平庸——构建差异化管控体系
二、下面看得清的问题上面却很模糊——构建市场化业务管控新范式
三、总是好的开始却不能有好的结果—— 建立优势转化与持续创新体系
四、鞭打快牛恁打不出真正的拓荒牛—— 构建市场化人才激励体系
五、制度和流程游离与组织之外—— 构建制度落地保障体系
(下期内容)
六、干的越多的人往往会感到越失落—— 构建科学考核与即时激励体系
七、为什么管理越来越丰满而业务却越来越苗条?—— 构建以利润为导向的管控转型
八、为什么管理管理越来越完善但效率确越来越低下?—— 实施流程效率提升工程
九、为什么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事情就是难解决?—— 构建高效协同管理体系
十、为什么总是在选择总是在调整又总是慢半拍?—— 构建敏捷战略管理体系
一、业务越做越多可业绩越来越平庸——构建差异化管控体系
问题本质。此问题本质在于多元化业务发展缺乏针对性,且未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特点选择合适的管控模式。
详细分析。在多元化业务发展过程中,集团可能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未充分评估自身资源与各业务板块的匹配度。不同业务板块在市场竞争态势、技术要求、客户群体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若采用统一的管控模式,必然导致管理失效。
例如,对于新兴的高风险业务板块,若沿用成熟业务的保守管控模式,会束缚其创新发展;而对于成熟的低风险业务板块,若采用过于宽松的管控模式,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从管控模式来看,常见的有战略管控型、财务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适用于业务相关性较高、需要协同发展的板块,集团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来引导业务发展;
▲财务管控型适用于投资型业务,集团主要关注财务指标和资本回报;
▲运营管控型适用于业务高度集中、需要严格控制成本和流程的板块。
集团需深入分析各业务板块的特点,如市场成熟度、竞争强度、技术创新需求等,针对性地选择管控模式,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业绩的提升。
解决思路。建立 "业务板块三维评估模型",从市场属性(竞争性 / 垄断性)、成熟度(培育期 / 成长期 / 成熟期)、资源关联度(强协同 / 弱协同)三个维度分类,匹配差异化管控模式,形成 "战略聚焦 - 资源适配 - 动态调整" 的管控闭环。
实操路径
(一)业务分类评估
一是开发《业务板块评估矩阵》,包含 12 项评估指标(如市场份额增长率、研发投入占比、资产回报率等),每季度由战略部牵头开展评估。二是划定三类业务集群,核心主业(占比≤30%)、战略新兴业务(占比 20%-30%)、配套支持业务(占比≤50%)。
(二)管控模式适配
战略管控型(核心主业):总部保留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高管任命权,建立月度经营分析会机制,配置专项战略资源池(年度预算的 15%-20%)。
财务管控型(战略新兴业务):实行 "目标责任制 + 跟投机制",总部设定 3 年周期的 IRR(不低于 15%)、NPV 等财务指标,允许业务单元自主组建核心团队,提取净利润的 5%-10% 作为团队跟投基金。
运营管控型(配套支持业务):推行标准化管理,建立成本对标体系(对标行业前 20% 企业),实施年度成本压缩计划(不低于 5%),通过共享服务中心集中采购、财务核算等职能。
(三)动态调整机制
一是建立业务板块 "进退转升" 标准,连续 2 年 ROE 低于行业均值 70% 的业务启动退出程序,新兴业务 3 年未达盈亏平衡则调整商业模式。二是每年度召开管控模式评审会,邀请外部咨询机构参与评估,形成《管控模式优化方案》报董事会审议。
二、下面看得清的问题上面却很模糊——构建市场化业务管控新范式
问题本质。核心是运用管控性业务的管理经验来管理竞争性业务,未能对市场化竞争充分的业务进行合理的 "放、管、服"。
详细分析。管控性业务通常具有垄断性、政策性等特点,管理重点在于合规和稳定,而竞争性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注重创新和效率。集团总部长期管理管控性业务,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在面对竞争性业务时,未能及时转变观念,过度强调管控,忽视了业务的市场化需求。
▲"放" 即下放经营自主权,让竞争性业务单元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做出决策;结合子企业建设董事会的契机,推进建立以股权代表、股权董事/派出外部董事为纽带的治理机制。探索针对“5+1”项重点职权的董事会授权。
▲"管" 是要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如战略方向、风险控制等;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方向引领的战略管控,确保整理战略的实施;二是基于穿透式风险管控要求,加强一体化大监督体系建设、大风险体系建设。
▲"服" 是为业务单元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如资源协调、市场信息共享等。
如果总部不能正确处理 "放、管、服" 的关系,就会导致下面业务单元对市场问题看得很清楚,但总部由于管理模式的滞后,无法及时理解和支持,从而影响业务的发展。
解决思路。建立 "管控清单 + 赋能平台" 双轮驱动机制,明确竞争性业务的权责边界,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总部对市场变化的感知能力,实现 "精准放权 - 有效管控 - 深度赋能" 的有机统一。
实操路径
(一)制定《竞争性业务权责清单》
一是划分总部保留权(6 类 28 项),含战略方向审定、重大风险管控、核心资源调配等;二是下放经营权(8 类 45 项),包括一般投资决策(≤500 万元)、市场化薪酬方案(不超过总部核定总额的 15% 浮动)、常规产品定价(±20% 区间)等;三是建立负面清单(12 项),明确禁止性事项(如未经审批的关联交易、超风险敞口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二)搭建市场动态感知平台
开发 "业务单元数字孪生系统",实时采集市场数据(客户订单、竞争对手报价、行业政策等),通过 BI 系统生成《市场预警日报》,自动推送至总部高管。建立 "一线声音直达机制",业务单元负责人每月通过视频会议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市场情况,设置 "总经理接待日"(每月第 2 周周四),一线员工可匿名反馈市场问题
(三)构建 "三位一体" 赋能体系
一是资源赋能。设立竞争性业务专项基金(年度营收的 3%-5%),用于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实行 "项目制" 审批,7 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
二是能力赋能。建立市场化业务人才库,与知名商学院合作开设 "竞争性业务领导力专班",每年输送 50-100 名核心骨干参加培训
三是机制赋能。推行 "容错备案制度",对因市场变化导致的非主观经营失误,经审核后可免除相关责任,每年备案不超过 3 次。
三、总是好的开始却不能有好的结果—— 建立优势转化与持续创新体系
问题本质。部分板块的发展优势不可持续,未能将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技术优势也未转化为业绩,且曾经的强核心竞争力在近三年发展缓慢,集团缺乏有效的把控机制。
详细分析。一些业务板块在初期凭借技术创新、市场先机等取得了优势,但后续未能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导致优势逐渐丧失。同时,集团可能缺乏对优势转化的系统规划,没有将技术优势与市场需求、生产能力、营销渠道等有效结合,使得技术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的业绩增长。对于曾经拥有强核心竞争力的板块,可能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竞争对手崛起、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发展缓慢。
集团需要建立优势评估和转化机制,定期对各业务板块的优势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确保优势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解决思路。构建 "优势识别 - 转化落地 - 生态构建" 的全链条管理机制,通过技术路线图、创新合伙人计划等工具,将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核心竞争力,建立风险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
实操路径
(一)优势资源系统化梳理
开展 "核心优势普查工程",从技术、人才、品牌、渠道四个维度建立《优势资源清单》,明确每项优势的专利数量、行业排名、市场占有率等量化指标;制定《优势转化路线图》,明确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的时间节点(如研发成果转化周期不超过 18 个月)、市场优势转化为份额的提升目标(年度市场份额增长不低于 3%)
(二)创新生态构建计划
推行 "创新合伙人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目标 3 年内建成 10 个),引入外部创新团队持股(占比不超过 30%),共享知识产权;设立 "创新孵化基金"(年度研发投入的 20%),支持高风险创新项目,允许 30% 的项目失败率,建立 "创新沙盒" 机制,试点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三)持续竞争优势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 "竞争优势衰减预警模型",监测指标包括专利被侵权次数、核心客户流失率、新技术替代速度等,设置三级预警(黄色 / 橙色 / 红色);二是每季度召开优势转化复盘会,运用 SWOT 分析、BCG 矩阵等工具,对优势板块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对红色预警业务启动 "优势再造工程"。
四、鞭打快牛恁打不出真正的拓荒牛—— 构建市场化人才激励体系
问题本质。员工面临职业晋升通道堵塞、薪酬天花板限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详细分析。在集团内部,可能存在论资排辈、晋升标准不透明等问题,使得有能力、有贡献的员工无法获得合理的晋升机会,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工作热情逐渐消退。同时,薪酬体系缺乏市场化导向,与员工的业绩和贡献不匹配,存在薪酬天花板,导致员工即使付出更多努力,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
健全职业晋升通道,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标准和流程,注重员工的能力和业绩,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要根据市场水平和员工的贡献进行薪酬调整,引入绩效奖金、股权激励等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让 "快牛" 不仅愿意付出,还能看到发展的希望,成为真正的 "拓荒牛"。
解决思路。建立 "多通道晋升 + 宽带薪酬 + 价值共享" 的立体化激励机制,打破论资排辈,让 "拓荒牛" 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形成 "能者上、庸者下" 的良性竞争环境。
实操路径
(一)职业发展多通道建设
设立管理通道(科员-主管-经理-总监-高管)与专业通道(初级专员-中级专家-高级专家-首席专家-技术/业务顾问),两类通道待遇对等。或设立“管理+专业+项目”三维职业通道。管理序列,设置7级12档晋升体系;专业序列,建立"首席专家-资深专家-专家"三级九档体系;项目序列,实施"项目合伙人"制度,重大项目利润的20%用于团队分配。
制定《岗位晋升评估标准》,管理通道侧重领导力、团队绩效,专业通道侧重技术创新、业务突破,每半年开展一次晋升评审,引入 360 度评估与外部专家打分
(二)市场化薪酬体系改革——实施 "宽带薪酬 + 绩效奖金 + 长期激励" 模式:
▲宽带薪酬。将原有 20 级薪酬体系整合为 8 个宽带,每个宽带设 20% 的浮动空间,打破薪酬天花板
▲绩效奖金。与 KPI 完成度挂钩,设置超额利润分享机制(超过目标利润的 30% 可用于团队奖励)
▲长期激励。对核心骨干实施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 5%-10%),推行限制性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
(三)"拓荒牛" 专项激励计划
一是设立 "创新突破奖",对开拓新业务、实现技术突破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单个项目奖励不低于 100 万元),获奖团队可自主分配奖金(核心成员分配比例不低于 60%);二是建立 "容错免责清单",对在创新探索中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经认定后不影响绩效考核与晋升,每年可申请 2 次容错备案。
五、制度和流程游离与组织之外—— 构建制度落地保障体系
问题本质。下属单位制度、流程落实不到位,制度流程设计不合理或监督不力。
详细分析。一方面,集团在制定制度和流程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下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和流程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下属单位可能存在对制度和流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合理完善制度流程设计,需要集团深入调研下属单位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和流程,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优化;
严格加强过程监督,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责任,对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制度和流程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思路。建立 "制度设计 - 执行监控 - 优化迭代" 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制度适配性评估、数字化监控平台、流程再造工程,确保制度流程与业务实际深度融合。
实操路径
(一)制度流程适配性改造
开展 "制度体检专项行动"(配套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此外还可探索将风险、合规嵌入内控体系,推进“三合一”一体化体系建设),组织下属单位业务骨干成立评估小组,对现有 127 项制度进行逐条评估,重点审查制度与业务场景的匹配度(要求适配率≥90%);建立 "制度简明化原则",单个制度篇幅不超过 8000 字,流程节点不超过 7 个,废除重复交叉条款(目标减少制度数量 30%),制定《制度编写标准手册》
(二)数字化执行监控平台建设
一是开发 "制度执行数字看板",实时追踪制度流程的关键节点(如审批时效、合规率、异常事项等),设置红灯预警(超期 24 小时自动预警);建立 "制度执行积分制",对下属单位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满分 100 分),与单位负责人年薪挂钩(每低 1 分扣减年薪的 0.5%)。【人力资源】关于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采用积分制的简析
(三)流程再造与持续优化
一是实施 "核心流程再造工程",选取采购、销售、研发等 5 大核心流程,运用 DMAIC 方法(定义 - 测量 - 分析 - 改进 - 控制)或ESIA(ESIA流程优化法是业务流程重组领域的经典方法论,由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ify)、整合(Integrate)、自动化(Automate) 四大核心动作构成,在系统性消除流程冗余、提升效率)进行优化,目标提升流程效率 20% 以上;二是建立 "制度动态更新机制":每季度收集制度执行反馈,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重大业务变革后 1 个月内完成相关制度调整,确保制度始终契合业务发展需求。